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,道家認為宇宙萬物,都由木水火金土五種基本元素的運行和循環生剋變化所構成。五行在人體來講,代表五臟六腑,各有所屬:甲木(木陽)-膽,乙木(木陰)-肝,丙火(火陽)-小腸,丁火(火陰)-心,戊土(土陽)-胃,己土(土陰)-脾,庚金(金陽)-大腸,辛金(金陰)-肺,壬水(水陽)-膀胱,癸水(水陰)-腎。

中醫學利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,說明機體病理變化,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。
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係,代表五臟六腑的關聯。
從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來看

從五臟之間的相剋關係來看

道家與中醫都認為宇宙萬物皆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種基本元素的運行和循環生剋變化所構成,所以不只五臟六腑可以對應到陰陽五行,舉凡季節、方位、顏色、味道…也都跟陰陽五行有關。
五行與身體息息相關

一般所稱的「亞健康」,以中醫的觀點就是「陰陽、五行」的失衡,這時雖然生化檢查尚未出現紅字,但是人已經不是身清氣爽、通體舒暢的狀態了。如果長期陰陽五行失衡,久了必然產生實質的病症。換言之,只要我們能常保陰陽五行的平衡,就可以常保健康、延年益壽。
陰陽五行的平衡,就是黃帝內經最核心的養生保健之道。
大道至簡,五行養生;養生之道,貴在預防;預防之道,平衡而已。
